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继教"平台服务"三农"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齐 《继续教育》2006,20(2):35-38
一、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 1960年美国洛克菲勒和福特基金会等财团和国际组织,依托菲律宾大学农学院成立了国际水稻研究所(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缩写为IRRI)。成立至今,该所始终定位为承担科研、培训双重任务的非赢利机构。旨在通过科学研究,研发先进水稻科技;同时通过培训,培养各国青年科学家,使其成为传播该所先进理念与科技成果的生力军,从而协助世界各产稻国建立起各自的水稻科研网络,为稻农和消费者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3,(6):31-35
论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麦卡锡主义的政治高压下,中国学在美国濒临灭绝。福特基金会不仅出巨资拯救中国学,为美国重新打开中国之门提供了知识和人才准备,而且还资助美国对华政策项目的研究,直接影响着美国对华政策舆论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2007年5月,由美国南伯格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和华勒斯基金会资助的教育学院研究项目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表明.研究导向的教育博士课程在质量上有非常大的差异.其中的大量课程应该关闭。  相似文献   
4.
2008年,我校有幸成为由云南师范大学张晓霞教授主持、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引入ISO9000族标准,促进云南薄弱中小学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项目的试点校之一。两三年来,作为试点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我与教师们在付出艰辛努力的同时,也在项目中获得了成长,获得了发展。  相似文献   
5.
多样性在为美国社会注入巨大活力和能量的同时,也对国家和大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尽管美国许多高校都十分关注并努力消除多样性带来的问题,但是其成效并不理想。2005年,福特基金会发起了艰难对话的倡议,致力于在美国高校内部推动维护宗教、文化和政治方面多样性及学术自由的对话行动,并为此努力营造进行公开和自由的建设性对话的氛围。经过两年的推广,该倡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该倡议以及各校的研究项目为面临相似问题的中国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刘宝存 《上海教育》2013,(14):27-27
1951年福特基金会成立了教育促进基金会。安多佛(Andover)中学校长肯波·约翰(Kemper John)给教育促进基金会主席写信,指出了当时美国存在高中与大学缺乏衔接的问题。同年,福特基金会同时资助了两项研究计划,探讨中学和高等院校应该如何加强合作,从而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激发学生的潜能。1952年,该计划的范围涉及到11个基础科目,包括英语语言写作、英语文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法语、拉  相似文献   
7.
刘石 《华夏星火》2011,(4):80-80
位于马尼拉南面的国际水稻所是隶属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纽织(CIGAR)下的专业研究机构,成立于1962年,最初的启动资金主要是来自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据说当年也曾经想在中国建立本部或者分所,但是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允许,所以就建在了菲律宾。  相似文献   
8.
福特基金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中国经济、法律、国际关系等领域进行资助,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多元化和均衡化发展,看到积极作用的同时要警惕接受资助过程中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在发展中求同存异,避免“依附”发展,做到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9.
为及时回顾总结、全面分析及深刻反思1999—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发展之成效经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牵头的项目团队申报了“中国高等教育十年跨越发展改革成效经验的纪实研究”大型研究项目,该项目已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列入教育部重点课题(批准号:DIA090235),并获得福特基金会项目资助(资助编号:1095—1014)。经过积极申请和努力争取,我校高职教育研究所获准承担该项目第三专题“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特色定位及责任使命问题研究”的重要部分,牵头负责“高职院校特色定位和改革发展经验研究”子课题。  相似文献   
10.
贫困的尊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生”被当作一种称呼或一个标签,来指代某一类型人时,注定已经和中国社会熟知的“出身论”有了暧昧不清的联系。出身论是天然地歧视弱者一方的。当贫富悬殊成为现实,那些很穷的人几乎不可逃脱中国社会对他无礼的歧视或不照顾自尊的同情。而当人们在这种心态的趋势下,去资助那些穷人的孩子时,反而有可能加剧对他们的伤害。但一个新的模式,使人们看到:随着贫困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他们可以跳出贫穷的怪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