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从柳永的词看中国士林阶层的科第情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自从科举制产生之后,便与中国的士林阶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柳永的词及其所反映出他的身世中可管窥一斑。柳永第一次考进士落第后,曾写下了著名的《鹤冲天》一词,以示告别科举,但是,他并没有走出科场的怪圈,在他经过长期的羁旅行役生活之后,改名柳永,将自己又投入科场“彀中”,并进士及第。从柳永的词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士林阶层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科第情结。  相似文献   
2.
明代婺源桃溪潘氏,从成化二十年(1484)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百余年间走出11位进士,从寒门转型为望族。文章以《登科录》等科举文献为中心,采用文献梳理、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以婺源桃溪潘氏为例,展现了明代徽州进士家族的科第盛况。研究表明:潘氏科第繁荣的主要原因为家族专经的传承、殷实的家族财力、良好的家族教育和注重家族声望的意识;与其他因素相比,专经因素是潘氏进士家族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晚明何乔远的《闽书》是福建省地方史志的重要文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校点这部地方志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具备明代以前各时代的名物制度、文人字号、室名别称等方面的知识。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经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的《闽书》,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现于明代部分,重新考订31条明朝科第与人物传记内容。  相似文献   
4.
科第背景造就了部分明末士人的遗民身份选择,遗民身份包含政治属性、社会成分两种要素,基于政治立场的科第拒斥成为明遗民身份认同的重要一环;这一选择为明遗民群体既带来了呈现并深化士人"以道自任"价值意义的机会,同时也造成了现实实践途径的缺失。随着时间流逝,政治身份认同的淡漠,科第作为强力国家制度,士人谋生及价值实现桥梁,愈发具有吸引力,最终吞噬了明遗民群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晚明何乔远的《闽书》是福建省地方史志的重要文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校点这部地方志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具备明代以前各时代的名物制度、文人字号、室名别称等方面的知识.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的《闽书》,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现重新考订19则明朝科第与人物传记内容.  相似文献   
6.
科第情结是人们对科举考试"所产生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其中,既包括举子对科考的向往与憎恨,也包括常人对科举的感情,具体到《聊斋志异》,又包括神仙鬼怪对科举"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了。认为科第情结必然源于科举制度,其内容根源于科举制度,但是更与举子的际遇、科场经历、个人独特个性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相关。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毕一生精力完成的一部笔记体短篇小说集。这部“孤愤”之作蕴涵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感悟。试从《聊斋志异》中集中表现科举考试的几篇文章人手,由约反博,全面把握蒲松龄乃至士林阶层对科举入仕既满腔愤怨、又不得脱离其外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展现其爱恨交织的科第情结。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一方面赞同科举制,认为科举制可以给士子提供获得功名利禄与报效国家的机会,另一方面对科举制在管理运行中暴露的腐败、受贿等问题表示悲愤。作者对科场腐败的谴责多以一己之感情而过于夸大,从而消解了存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的积极价值,有失客观公正性。解读蒲松龄的科第观,可以给我们认识科举制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对封建时代的文学有多方面的影响,唐诗宋文的繁荣,八股、策论的兴盛等与科举制密切相关,笔记、话本、戏剧、传奇等文学形式的题材、体裁、内容也深受科举制的浸润。科举制还与士林结缘,在士子心中形成浓重的科第情结。  相似文献   
10.
苏州科第习俗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状元之乡”苏州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些与科举考试密切相关的习俗,主要表现在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等方面。从科第习俗的角度探讨古代科举制度,可以加深我们对科举制度文化底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