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教育   75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蕾  房雷 《军事记者》2004,(10):58-58
《心雕龙》在阐述章用情与采的关系时说:“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之经;词,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之本源也。”意思是采是用来修饰语言的.但说话的美妙感人却由于至情至性。正如织布一样.情性是章的经。语言是思想的纬。只有经线拉直了,纬线才能织成布帛;只有思想感情明确了,语言才能通达流畅。这是学创作的根本道理。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古人对章用情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与《红楼梦》以其细致传神的人物塑造、活灵活现的场景描写,真实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市民阶层的人欲横流和物质追求,对明清两代盛行的同性恋风气也作出了生动的展示。《金瓶梅》以因果报应为作品主旨,描写以"欲"、"利"为媒介的同性行为,对同性恋现象表达了深切不满与厌恶;而《红楼梦》则大旨谈"情",对至情的同性恋者更具人文关怀,赞扬真情、深情之人。两本小说有关同性恋现象"欲望"与"至情"的不同表述方式,总体来说都是为了起到劝诫世人、颂扬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萤窗异草》中,以“至情”为基点,以狐鬼精魅为外壳,长白浩歌子为我们勾勒出的一系列为爱所困、为情所苦的各色女子形象尤其引人注目。根据这些女子用情深浅及其主导性格,我们可将她们分为痴情而贤德、多情而貌美、至情而聪慧、妖冶而无情四大类。  相似文献   
4.
5.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倩女离魂》与《桃源三访》分属于元明时期两部爱情名剧。试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剧本的主题和内容所呈现的爱情观及张倩女与王文举、叶蓁儿与崔护体现的爱情理想作以分析。以便我们深刻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以及作家的审美理想,进一步阐释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对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的主人公——牡丽娘形象的分析研究。笔者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将杜丽娘的性格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从《训女》到《惊梦》为止的爱情的萌动时期:从《寻梦》到《闹殇》所显示的自我毁灭时期;以及从《旅寄》到《回生》的追求时期和从《婚走》到《圆驾》斗争时期,并通过对这四个阶段杜丽娘性格的变化发展来分析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要探讨《长生殿》主题,只能依据剧本中的《自序》、《例言》与《传概》三则材料。《长生殿》只有唯一的主题,即情爱主题。洪升塑造杨妃形象时,情感倾向基本上回归到中晚唐,择取了同情、回味与美化的态度;在价值观上则运用了汤显祖的“至情观”,使杨妃的文化品格得以升华。对于李隆基形象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丈人是不断渐进的。洪升写李杨情爱时别具匠心:第一,写出了李杨不断深化与升华的情爱过程;第二,写出了李杨情爱的风流本色;第三,化用织女牛郎故事作合李杨的天上之情。  相似文献   
8.
陈彦 《教育文汇》2009,(6):35-35
江南的春天姗姗来迟,开学时刚觉得气温回升,突然接连几天的阴雨又让我和孩子们穿上了棉袄。我所带的五年级班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有些还是住宿生。他们年龄小,独立能力不是很强,若不叮嘱,很容易患感冒。  相似文献   
9.
韩愈青少年时代屡遭不幸,靠兄嫂抚养成人,家道不振是他一生难以释怀的伤痛,于是复兴家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立身行事的最初冲动。为此,他一生汲汲于功名,历经宦海沉浮,饱尝流离之苦,希望功成名就后能够与侄子十二郎“久与相处”。《祭十二郎文》用较大的篇幅历数了作者东奔西跑、颠簸挣扎的人世奋斗旅程;然而,听到十二郎去世的噩耗,作者感到了自己半生追求的虚无荒诞。从看重到弃绝,一个功名心很重的人,如果没有遭受过心灵的深痛巨创,  相似文献   
10.
<诗经>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明恋人牵手的结盟,殊不知执手中是开始,如求偕老,则是生死契阔、至情不渝,而且彼此可以用生命交换的过程.这样的情感在平常岁月里都罕见,何况在那个蔑视爱、否定爱,把人与人之间的相慰相勉看作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年代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