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1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万字,是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用了十九年时间“研精极虑,穷竭所有”(《进资治通鉴表》)磨砺而成。《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  相似文献   
2.
《直斋书录解题》是我国宋代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它穷溯图书源流,有继往开来之功,为研治目录学之规范。清代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所辑成之二十二卷本,以聚珍字印行流传。清中叶,卢文粥辑成(新订)《直斋书录解题》五十六卷,今存稿本,其书略有散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了徐小蛮、顾美华之点校本《直斋书录解题》,为我们研究目录之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然此书断句亦存个别疏误,兹列举一则如下,以供学界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洪宪帝制的时候,北京有位记者表现积极,对袁世凯自称“臣记者”,被媒体传为笑谈,帝制还没有结束,臣记者就已经混不下去了,只好夹起皮包走人。后来历史的大势所趋,任谁也做不成皇帝了,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新职业,诸如记者、律师、作家之类,庶几得以幸费.加盖“臣”的印记.  相似文献   
4.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录了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外交家晏婴言行的文籍,这部书以8篇215章内容,集中记载了晏婴的言行,其中有关劝谏齐国君主的篇目在100章左右,大约占全书内容五分之二,皆是晏子尽忠进谏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的事迹,无论是在政治生活还是日常生活中,晏子始终忧国忧民,匡正君主过错,突出了晏子始终坚持"以一心事三君"的尽忠之臣形象,为后世树立了谏臣形象典范。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受到冲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衙门、南北洋大臣的设置则弱化了清廷传统之对外关系.南北洋大臣所参与的外交活动构成了晚清外交实践的主体,对晚清外交传统观念向近代化的演进转变、及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晚清国力衰弱、专制政体、不完整的外交策略、传统意识的桎梏和近代外交知识的贫乏...  相似文献   
6.
"道"是韩非治国思想中一个带有核心性的理念,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韩非所说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有多层含义,而韩非则把道解释为自然世界运动发展的必然即规律。以此为基础,韩非把道引入人类社会国家治理的图式中,不仅把法理解为治理国家的道,而且还把治臣之术升华为道的高度。认识韩非关于道的理念,对于认识韩非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天使?精灵?--张韶涵动情演绎"白雪公主" 拥有"全亚洲最受瞩目新声音"的张韶涵继首张专辑大卖后,又大热推出第二张专辑<欧若拉>.本张大碟中,张韶涵以彻底的童话式画面颠覆我们的视觉,尤其是白雪公主咬苹果这样经典的情节再现其MV,非常令人期待.  相似文献   
8.
称谓语是社交中人们主动选择的具有目的性的语言,蕴含着文化礼仪,反映着人际关系,折射着人物心理。《鸿门宴》中,多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臣”作为自称的称谓语,透露出他们不同的对话目的,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同时还能体现对话中另一方的人物性格,这显示了司马迁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9.
陈宝良 《寻根》2014,(5):22-26
称谓之事虽小,却是一种身份象征,有时甚至被上升到礼制与法律的高度加以认识。在日常交际中,称谓是否得当,小则关乎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大则与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休戚相关。明朝正统年间,山西大儒薛碹很有学问,在英宗皇帝面前奏对时,理应自称“臣”,或许因为紧张的缘故,一时误称自己为“学生”,言出深感失言,不觉惭愧,只好引退。还有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崇祯皇帝召见一些地方上的推官、知县入对。面对皇帝,本应自称“臣”,但有人误称“知县”;本立称皇帝为“皇上”或“陛下”,但有人误称“老大人”,仓皇间觉得错了,又误称“老皇上”。上述种种,显然不符合“朝仪”,属于“失仪”的行为,说大了或许会影响他们的官运。  相似文献   
10.
《春秋》记鲁国君臣事,自有其法,与记他国事有明显不同。约合观之,有称谓有内外之别;记鲁事多有讳语;君臣聘会班次与用语多有讲究;征伐自败不书,他败则书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