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同学少年》2011,(7):52
古人云:"同门(师)曰朋,同志曰友。"就是说在一起读书的叫朋,有共同的理想、志向和抱负的叫友。古代有许多不同的称谓表示各种朋友关系。竹马之交:小时候就结交的朋友。竹马是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这里代指儿童。  相似文献   
2.
闻笛     
朱梅 《现代语文》2006,(7):123-124
中华明曾经在汉唐两代十分有魄力地对西北大漠地区进行过持久的强大的征战。汉代有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勒石燕然山,让后人念念不忘。当汉王朝在东汉末奄奄一息的时候,有一个叫蔡姬的女诗人写过一篇叫做《胡笳十八拍》的作品,她的人生是悲剧性的,《胡笳十八拍》的内容又何尝不是苦涩的呢。终其汉代,征战不断,胜败相间,留下胡笳一曲,真有一种“曲终人不见”的意味。胡笳这种乐器据说从西域传来,听它的声音,沉实苍凉,音调变化不大。汉的苍凉全在胡笳曲中,直到今天大汉风度依然如同一曲来自远方的哀歌,随风飘荡。唐代的征战与汉代向北发展不同,它关注的目光是在广大的西域地区星罗棋布的诸各小国的动向以及在沙漠绿洲中孤立的军事据点的安危,从而保证漫长的丝绸之路东段的血脉畅通。  相似文献   
3.
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观念,夷夏之辨不仅反映于上古典籍,而且到中古时期就借助于苏武、王昭君、蔡文姬的故事得到文学化的表达,并以典故或素材的形式参与后代文学文本的构成,以意象化的方式强化了其文化内涵及认同.同时,夷夏之辨中文化品味的不确定性,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也通过个人体验显示出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古典文学与夷夏之辨及文化认同的复杂关系,可通过若干历史人物和诗歌作品的具体分析而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4.
蔡文姬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五言《悲愤诗》以被掳女性的独特视角观察世界,真实地道出妇女在战乱中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书写自己亲历的战争带给女性的灵与肉的双重创伤,深情地倾诉了在"忠孝"与"慈爱"的抉择中催人泪下的反常态母爱,真切地吐露了封建社会中再嫁女子的忧虑与自卑,为女性群体留下了女性自我书写的留有体温的内心挣扎与抗争。  相似文献   
5.
蔡文姬 蔡琰,即蔡文姬,东汉蔡邕(yong)之女,写有《胡笳十八拍》。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有一双儿女。她在塞外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节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  相似文献   
6.
提起三国时期魏国的蔡文姬,只要有一点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她是我国古代少有的著名女诗人。她撰写的五言体《悲愤诗》(另有同名骚体诗一首,内容大致与五言体相同),是一首自传性质的长篇叙事诗,记述其从被掳入胡直到被魏王曹操重金赎回国重嫁后的经历,再现了汉末动乱的社会面貌和她个人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7.
蔡文姬,东汉末年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其博学多才,擅长音律,代表作有《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等,与卓文君、李清照、班昭等三人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相似文献   
8.
唐代及以前的女性书法家在书法艺术创作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新、旧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以女性为主的在岩石上刻划象形文字或符号,就是我国书法艺术最早的"祖先",这与湖南省江华县"女书"、女字碑刻有着密切渊源。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女性书法家是春秋时期的鲁国秋胡妻,秦汉以后能留迹于后世的女性书法家主要有东汉末年的蔡文姬,晋朝著名的卫铄以及唐朝的女皇武则天等,她们法书宗师主要是父传夫教以及家庭、周围环境之影响,其作品均有大丈夫气,笔力激峻,风格各异。  相似文献   
9.
沈跃 《湖南档案》2010,(7):32-32
1960年春夏之交,笔者在北京攻读文学,一次学校文学社团发给我一张票,请我们去看郭老创作的五幕历史剧《蔡文姬》的彩排演出,并在第二天参加该剧演出的座谈会。  相似文献   
10.
词语是除字以外最小的语言单位。在交流思想过程中,词语不仅能够表达一个概念,而且能够表达一个简洁完整的意思。斯大林说:“词汇反映着语言发展的状态,词汇越丰富、越纷繁,那么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保证每个学生确切地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汇(包括成语),以促进他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为此,在词语教学中,需要做到三个关注。一、关注“词性” 当前,小学语文已经完全不讲语法了,“词性”当然成为能不提尽可能不提的内容。但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习作教学中,对“词性”的分辨、了解还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孩子对“的”“地”“得”的差别几乎无法区分,混淆使用。要弄清三个“de”,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学习词性。需要学习的词性最主要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有了这三种词性的知识,就可以把“的”“地”“得”放置在恰当的词语的后面。现在有些流行性的语言,往往混淆了词性。请看一则人民网新闻:《广州再出奇葩建筑》—“积木大楼”耗资50亿元。继“铜钱大楼”、“铅笔大楼”、“橡皮擦大楼”后,广州位于海珠区琶洲会展经济核心区的一座奇特大楼又引人关注……这里介绍的大楼应当是“奇异”的大楼,而作者把它称作“奇葩建筑”,完全是弄错了词性。因为“奇葩”一词词性是名词。在这里,“奇”是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葩”是花。“奇葩”一词词义有两个:一是珍奇的花,如郭沫若《蔡文姬》第五幕:“春兰秋菊呵竟放奇葩,熏风永驻呵吹绿天涯!”二是比喻出众的作品,如碧野《名城颂》:“(《丝路花雨》)这朵鲜艳多姿的艺术奇葩,给死者以怀念,给生者以欣慰。”按照词语搭配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名词不能修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