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明 《记者摇篮》2005,(4):22-22
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体向权力部门和社会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和建议,促进其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新闻媒体担负的一种责任、一张报纸,如果缺少批评、监督的声音,那么其“威信”就会大大削弱。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只爱听好听的,不爱听批评的。有些被批评者甚至千方百计否认被批评的事实,并可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告媒体和记者侵犯名誉权。因此有人这样说:“舆论监督之重要,人所共知:舆论监督之难,亦人所共知。”  相似文献   
3.
正嘲讽,是批评的有力手段,但要学会合理利用。至少,有这么几点是需要注意的:第一,嘲讽的妙处在于"绵里藏针",理性而幽默的声音更有力量,叫骂式的嘲讽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媒体公信力。第二,要区分批评的对象是不是弱势群体。赵本山的小品,在有些国家之所以不受欢迎,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嘲讽或者模仿的对象,多是弱势群体,而这是对观众的一种冒犯。第三,要区分被批评者所犯的错误,是有意还是无意、是恶意还  相似文献   
4.
当“赏识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付诸实践之时,面对普通高中的教育对象,性情急躁的我有时却控制不住自己。对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不努力、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现象常加以训斥、批评。批评时常因恨铁不成钢而面红耳赤,被批评更是低着头、噤若寒蝉。这种场面再平常不过了。可是,前几天,当我翻开一个学生的假期周记作业时,禁不住产生一种不寻常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洞察读者心理,关注读者需求,这是报人的办报宗旨,也是一张报纸立足于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的关键所在,占有读者便是占有市场。在坚持正确导向和健康格调的同时,调动读者参与热情,《读者来信》专栏、专版作为一种直接的手段备受青睐,被广泛采用。在我国,报纸编辑每天都要收到大量读者来信、来电,按其内容可粗略划分为以下五类:1.批评、投诉和问题反映。各报编辑部收到的来信、来电绝大  相似文献   
6.
正五、新闻批评的方针和原则1.新闻批评的方针新闻批评是一种锐利的思想武器。在揭露问题、针砭时弊方面,有着特殊的战斗性能。它像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得好,可以惩治腐恶,起到积极的和建设性的作用,如果用得不好,则可能伤害同志,起到消极的和破坏性的作用。因此,开展新闻批评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一定要慎之又慎。新闻媒介要认真考虑批评的影响和效果,为此,必须确定新闻批评的正确方针,掌握新闻批评的正确  相似文献   
7.
正三、新闻批评的含义、特点及舆论威力新闻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讲,包括公众借助新闻媒介就党和政府的某项政策、决策、某些工作提出咨询、建议和意见,也包括对某一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和意见。这些看法、建议和意见可以是批评性的,也可以是非批评性的。但从狭义上讲,新闻舆论监督则主要是指新闻批评。换言之,新闻批评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1.新闻批评的含义新闻批评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消极腐  相似文献   
8.
潜规则,虽然上不了台面,可又在实际的工作中暗中运行着.根据笔者的观察,关于新闻批评的潜规则有如下一些,其中的一些是从媒体的角度来说的,一些是从被批评者的角度来说的,还有一些是与管理层面有关的.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那么怎样让学生改正错误,愉快地接受批评呢?批评恰到好处,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如批评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不是批评者广施威风,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批评。  相似文献   
10.
批评性报道在不可能完全还原的“事实”中去呈现事实和表达否定性的意见,这一报道特质使得批评报道与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即社会评价的改变)必然产生关联。撇开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系其行为的“咎由自取”这一面不说,意识到新闻媒介的意见褒贬与当事人社会评价之间的“相关性”,既有助于新闻从业者更理性地看待频繁出现的新闻侵权纠纷,用一种平和心态营造舆论批评的环境,也有助于媒体从业者意识到批评性报道的法律风险,更加谨慎地表达意见,提高批评性报道“法”的含量。在权利本位意识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媒体从业者培养谨慎的批评意识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