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92篇
科学研究   3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所谓谐音双关,就是借助音同或音近,让词语或短语明说一个意思,暗含一个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在特殊情况下巧妙地表情达意,可以使语言富有含蓄隽永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3.
禹颜 《语文知识》2001,(8):16-19
所谓纯数字词语,是指那些能够用单纯数字不表数目另表他意的词语。当然,从广义上来讲,“万万行不得的“中的”万万”,“——都查过了”中的“——”,也可叫纯数字词语。我们这里讲的纯数字词语,主要是指那些不带数目意义“附加值”的词语,甚至把有些姓氏如“一”(一行和尚,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伍”和“睦”“十”(台湾姓“十”的不少,见《台湾省通志·氏族篇》)等也排除在外。至于节日名称、部队番号、数目节缩语(211工程、863计划、四二一综合症)等,如果没有其“弦外音”,也不在我们的论述之列。纯数字词语的特定意义,大多数是在语流中显现,在语言交际中出示。如: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双关语的两种不同使用方法,意在强调,我们不仅要理解双关的内在含义,还要学会领悟其奥妙所在.  相似文献   
5.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  相似文献   
6.
年年积财     
符中士 《垂钓》2001,(6):74-76
我们家乡以前吃除夕团圆饭,家家户户都有一道名叫“年年积财”的菜。在一个大盘子里,依次整整齐齐摆着两条鲇鱼,一条鲫鱼,一条才鱼。借“鲇鲇鲫才”的谐音,来表达祈求发财的心愿。“年年积财”这道菜几天都不能动,要餐餐摆上桌,一直摆过大年初三,才可以吃。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是举世闻名的双关语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使用了双关语的地方,在增添作品语言魅力的同时,起到了冷嘲热讽的效果,从而形象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在文章当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哈姆雷特》作品中至少有90处的双关语,在翻译过程中,双关语的应用可能会影响到翻译效果,所以有必要通过对双关语的评析,合理应用翻译策略,从而更好地传达作品想要表达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8.
韩阳 《出版参考》2006,(1X):8-8
由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和平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安徒生童话的当代价值——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2月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首都出版界、儿童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于友先、高洪波、宗介华、李宁、乐黛云、王泉根等,中国童话大师严文井、叶君健的家属等近百人与会。此次研讨会是中国文坛与学术界对“2005安徒生年”的集中回应,也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中国纪念活动圆满结束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杏花开得正旺的时候,她和他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分娩很顺利,她和他都很高兴。女孩很漂亮,眼睛像她,鼻子像他,几乎继承了他们全部的优点。他们给女孩取名叫杏拂,因为女孩出生时杏花开得灿烂,也取"幸福"的谐音。当同龄孩子开始叫"爸爸"、"妈妈"时,杏拂依旧只会"呀呀"地叫喊。她很着急,但却安慰自己:杏拂  相似文献   
10.
游越  周翎 《文教资料》2011,(7):35-36
谐音是一种语言的转码现象,实为同音替代关系。文章以语言文化、认知心理为基础,以信息内容和交际态度为依据,从"本体"与"谐体"间的替代模式来分析谐音的类型,进而探讨谐音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