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独秀与陈炯明尽管分属不同阵营,但拥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理念。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应陈炯明之邀赴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与陈炯明短暂合作,并结下了不错的私人友谊。陈炯明与孙中山在广州决裂后,陈独秀与中共中央旗帜鲜明地支持孙中山,反对陈炯明的背叛行为,陈独秀与陈炯明由此成为势不两立的政敌。两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也为那个时代诸多重大事件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环境提供了别样的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2.
共产国际、俄共(布)的对华政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推进中国革命与东方革命,以便打击帝国主义后方,摧毁其殖民体系,从而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要同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北京政府,甚至地方军阀保持外交和经济关系,从而保留沙俄在中国遗留的部分特权。共产国际与俄共(布)最初选择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吴佩孚为合作对象,后又极力促使吴佩孚与孙中山组成亲俄政府,还曾瞩目于南方的实力派陈炯明。几经波折之后,才把关注的重心转向实力和地位不断上升的孙中山。  相似文献   
3.
在联省自治运动中,陈炯明、孙中山与广东省宪运动的命运十分密切。陈炯明主政广东时期,通过省议会,积极推动省宪运动,出台广东省宪法草案,使广东省成为当时最有能力深入推进省区自治的希望之地。但是,围绕着省区自治和国家统一方略,陈炯明与孙中山产生严重分歧,导致广东省宪运动走向消亡。陈炯明与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对立,表征着两种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不可避免的冲突。陈炯明政治主张的最终失败,意味着作为渐进调和的省宪自治运动模式无法回应时代需要,而集权政治模式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早期推进现代化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中国政治发展由此实现从联邦主义到中央集权主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后来者”蒋介石如何崛起 蒋介石最初追随孙中山时,仅仅为广东陈炯明部队中的一个参谋长,其官阶、资历,均无法与许崇智、陈炯明等人相比,可在短短10年之内,就跃升为国民党最高领袖与军事统帅,而且凌驾于国民政府内部的实力派胡汉民、汪精卫等人之上,除了政治手腕的运作,还与蒋的特殊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5.
我们经常见到的中共一大会址照片,那所房子是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哥哥家。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发起小组在渔阳里2号陈独秀的家里正式成立,李汉俊为这个组织起草了纲领。11月,陈独秀接受陈炯明的邀请到广东担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委托李汉俊代理上海小组书记,并将《新青年》杂志交给他和陈望道主编。  相似文献   
6.
辛亥黄花岗起义是集同盟会精英的破釜沉舟之役,一直被视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前奏。起义爆发时原定姚雨平、胡毅、陈炯明三路选锋未能行动,致使黄兴一部孤军奋战,可谓是导致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关于姚、胡、陈三路选锋未能行动的原因历有争论,总体而言可分为两种主要观点,即"因故愆期说"和"有意避战说"。本文主要从忆述史料的细节处入手,从对姚、胡、陈三路选锋起义时之情状的逐一详细分析以及对胡汉民之伪说的甄别与反驳,多方面论证了姚、胡、陈三路之未动无故可因,无期可愆,纯系有意避战,所谓"因故愆期说"实不足信。故而从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持"因故愆期说"史书的不实记述,弥补了以往持"有意避战说"史书皆有论无据的缺憾。  相似文献   
7.
豪门家庭史,任由后人说。晚清商业巨擘、李鸿章的得力助手盛宣怀,在当时是何等炙手可热的一个人物!他一生共有八个儿子、八个女儿,除了两个因病夭折外,其余后来也都是上海十里洋场的风云人物。其中第七个女儿叫盛爱颐,和国民政府大员宋子文还有一段缠绵悱恻  相似文献   
8.
9.
10.
民军编练遣散问题是辛亥革命后秩序恢复的地方要务.陈炯明希望能够招抚、引渡、制服这些境外民军首领,其在民军遣散处置问题上一向采取的是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灵活策略.逃亡于境外的陆梅在港澳珠三角地区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陈炯明试图通过谈判来化解陆梅的政治对抗以达到招抚的目的.从现存于澳门档案馆内的一则陈炯明佚函可知,其曾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