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篇
教育   99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郎立壮 《河北广播》2004,(5):56-58,66
什么是大众文化?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有几百种定义,国内学者近年来对大众文化多有论述。不管从理论上怎样界定大众文化,当代大众文化对大众生活方式的浸染力和影响力,以及它与文化产业的密切关系,是大众不可忽视的。当代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有着互为表里的关系,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大众文化的塑造者。同时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有着极强的渗透和影响力。而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对大众文化既不要横加干涉,又要防止疏于引导……要向雅俗共赏的方向引导,走雅俗共赏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具有相当明显的流行文化属性,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阵营的扩容与创作者身份的多元化,"平民"氛围的营造与受众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传播手段的大众化和多样性等诸多方面。曲子词的流行,不但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大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促进了雅俗文化的交融。同时,它也为后代大众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雅"和"俗"是一个从古延续至今的话题,是文人学士对文学艺术进行赏析和定性的重要概念。然而,"雅"和"俗"并不是绝对和割裂开来的。老舍以《四世同堂》为代表的家庭小说就在对国民性的批判、传统文化反思以及题材选择和语言运用中呈现出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余力 《知识窗》2007,(7):31-31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但以诗及联语形式加以论述的,实属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人喜闻乐见,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5.
“请把我的祝福带给迎来的岁月。请把你的烦恼抛给逝去的时光。”这是去年年底女儿发给我的一条贺岁短信。她跟我说:“这是我的原创。绝对不会有克隆版.你可以转发给你的朋友或同事。”我看这条短信朴实无华而又实用.和流行的短信相比也颇具个性.算是雅俗共赏吧。  相似文献   
6.
王毓红  冯少波 《寻根》2014,(2):46-51
饮酒与酒令 酒令是一种文化现象,因其浓厚的文化娱乐性而为大众所喜爱,成为雅俗共赏的游戏,几千年一直兴盛不衰。《酒令丛钞》收录历代酒令321种,分为古令、雅令、通令、筹令四大类。  相似文献   
7.
软装饰设计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满足人们的不同审美需求,它的设计观念就是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其中过去的设计原则"雅俗共赏"发展到今天,已不再完美无缺,而受到了时代发展的挑战,必须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那就是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充分张扬其个性,这也是当代软装饰设计应好好把握的一个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8.
吴优 《象棋研究》2008,(2):31-34
象棋是北宋末期之前就已经定型并流传至今的一项老幼皆宜,雅俗共赏的娱乐益智游戏活动。有资料显示,在中国有以亿为统计单位的象棋爱好者。各地的棋园、茶馆,路边的小棋摊,几乎随时都可以看到有一群斗志昂扬的爱好者摆开阵势杀上几局棋。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今记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待遇的改善,记的一些传统职业美德随之淡然,新闻前辈留下的一些好的传统,好的作风,诸如深入采访,实地调查。讲真话,报实情及关注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逐渐被短、平、快的采访形式及“请柬新闻”,“通稿新闻”。“麦克风新闻”所代替,一些深度或现场新闻只能浮于表面,而可遇不可求的新闻亮点及真情实感,也会轻易流逝,傍大款、傍高官、傍明星的现象在一部分记中屡见不鲜。因此,正如道德领域里呼吁传统美德繁荣回归一样。  相似文献   
10.
当前,电视节目争夺收视率日趋激烈。为了取得高收视率及其带来的广告、赞助增收,一些频道和栏目不惜放弃媒体的崇高社会责任,不择手段地恶拼收视率,过度地追求娱乐化,片面强化和突出感观刺激,以“呕像”取代偶像,以“恶搞”取代尊重,以“刺激”取代关爱,以“愚乐”取代娱乐。不仅娱乐类节目如此,在新闻、社教类专栏节目中。也存在着低俗化倾向。电视新闻、社教类专栏节目从“会议报道”、“精英说教”走向平民化,本是电视接近它的本质特征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某些电视台为了使新闻、社教类专栏节目达到高收视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