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女儿上小学四年级了,学习成绩挺好。但是,让我着急的是,她只对数学感兴趣,一天到晚只知道数学,对语文一点儿兴趣也没有。请您告诉我,怎样才能让孩子对语文这一学科有兴趣?马志国:前苏联曾经有专家在一份青少年杂志上,开展"满怀兴趣地学习"的实验,鼓励青少年参与:你对某一门学科不感兴趣吗?那么请你坐下来,充满信心地想象这门学科是非常有趣的,  相似文献   
2.
杨艳萍 《小学生》2013,(10):23-23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极大地改变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这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非常有利,为教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工具。最近我跟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马志刚学习了白板,并利用白板上了一节课一《认识人民币》。就白板而言,我现在只学了一点皮毛而已,它的精髓还未领悟到,有待我进一步地学习与领悟。今天我就这次运用白板后谈一点点自己的感想。  相似文献   
3.
李亚男 《家长》2016,(4):10-11
高考日益临近,为了给备考的孩子帮忙,家长们又开始忙活起来了。可是家长如果帮忙帮过了头,就会好心办坏事,加剧孩子的心理紧张,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妨碍孩子的正常发挥。据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马志国分析,家长帮忙帮过头有这样几种表现:期望过高、关注过度、管束过严、唠叨  相似文献   
4.
1939年1月4日,国民党军统兰州训练班举办开学典礼,兼训练班主任的军统头子戴笠将亲临主持。他是前一天由重庆飞来,第二天又要飞走,因此行程很紧张。然而一个当时在场的人却比戴笠更紧张。此人名叫魏虚白,是应邀参加典礼的第八战区政治部上校政治大队长。他在国民党的政工体系中,既无黄埔军校之类的学历为基础,也无显赫的亲戚故旧作靠山,全凭他学了一套兵书战策,加上三寸不烂之舌,善于因势利导地吹嘘他的"孙子兵法",常常能把一些孤陋寡闻的达官贵人唬住,将他用为谋臣策士,因而年纪轻轻就已经  相似文献   
5.
我的儿子今年11岁,读五年级。他有个咬指甲的毛病,从小学三年级至今没改。开始的时候,我想孩子还小,长大了毛病会慢慢改掉。可是到现在就要是初中生了,还是没有改变。我担心这个坏习惯会给他今后的人生带来不良影响。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怎样能够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马志国:三年级是一个转折期,容易出现适应困难,  相似文献   
6.
有一天,我们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忽然问我:"妈妈,我是哪里来的?"一下把我问住了,支吾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静下心来发现,最近孩子经常问到这类有关性的问题,真是让人好尴尬。您说该怎样回答孩子这样的问题?马志国:问这样的问题,在孩子心里就如同问花朵怎么长出来的一样,所以您完全可以坦然面对。比如孩子看自己的性器官,他们并不觉得这与耳朵、脚趾有什么两样。比如孩子  相似文献   
7.
我有一个男孩,今年8岁。在处理孩子花钱的问题上,我陷入了困境。孩子上学以来,学校经常收钱,孩子要钱我就给他。后来,孩子居然偷拿家里的钱,并想方设法骗钱,还和同学随便借钱。我们不知如何是好。马志国:"钱的启蒙教育"问题是家庭中很有普遍性的问题。该怎么做呢?一是正确地让"钱"走进孩子的心中。在孩子面前过分渲染钱的作用,有意无意地灌输"金钱至上"的观念;或者,在孩子面前对钱讳  相似文献   
8.
好书推荐     
正书名:《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作者:马志国出版时间:2014年1月主要内容:本书凝聚了作者数十年学校心理咨询的实践与研究成果,堪称一本关于学校心理咨询的"百科全书"。推荐理由:全书笔调轻松、运用丰富的案例来阐述理论,也有别于一般学术著作的生涩难懂,是一本难得的心理学"科普"读物。  相似文献   
9.
我的女儿就要读二年级了。她贪玩的心很重,一玩起来就生龙活虎的,不知道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一叫她写作业,她就烦,不认真,遇到难题就着急,甚至哭起来。我该怎么办?马志国:您的孩子没什么问题,倒是您的心态出了问题:盼孩子成才有点儿心急了。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这既包含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也包含发展时间上的差异。发展时间上的差异,就是平常说的有人是"人才早熟",也有人是"大器晚成"。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在2014年第2期上刊登了马志响老师的《品味课例》一文,仔细拜读后收获颇多。但也对马老师在文中案例(二)的教学产生了一些异议。马老师对《坐井观天》案例(二)的叙述大体是这样的:生:(大声地)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呢?师:(赞许地)青蛙天天坐在井里,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展开想象,大胆推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令人惊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