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282篇
科学研究   17篇
体育   40篇
综合类   12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文化史上,汉代因为是所谓的儒家“定于一尊”的时代而备受近现代的各种误解与误判,这种误解误判直到现在学界也很流行,这一情况决定了重新诠释汉代文学思想各个层面的必要性。前提是重建文学思想存在的历史语境,并对其各组成部分有符合历史实际的定位与评价。楚化与儒化就是一个更接近历史实际的汉代语境,厘清对两个语境的误判,能对汉代文学思想的状态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至圣的"仁爱思想"及其至贤的"礼孝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儒家思想的现实作用,将其运用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3.
“儒法国家”作为概括中国秦汉以后政治系统特质的既有模式,没有充分估量礼治对于中国国家结构的奠基意义,易于呈现为古今断裂的历史政治叙事。周礼所开启的中心统合主义原理展现为一体化与统纪化。一体化包含了统治权力一体化、族群伦理一体化、家国经济一体化,由周礼中的分封、宗法和井田开其端,深刻影响了郡县大一统的制度体系。统纪化是指礼治秩序精神的历史性延续,分别呈现为生统、宗统和治统,三统相系相维而不断推进一体化进程。正是大国礼治所展现出的一体化和统纪化,使我们在面临秩序危机的时候赓续了大一统国家的基本结构,在进一步推进族群、经济和治理层级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完成了文明古国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的传入深刻地影响了青海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快了其自身文明的进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并融合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依然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5.
儒学人本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中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本思想,其中“仁”为人本观念,“义”为人文理想,“礼”为操作程规。儒学人本思想在人文与天文、人性与兽性、人道与神道的对照中显现出来,理论上表现为抽象人本主义,目标上表现为理想人本主义,实践操作上被统治阶级歪曲利用,表现为异化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两宋理学的集大成,朱子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可谓“致广大,尽精微”。自其形成以来,历代的批评不绝如缕、代有其人,从陆象山的“见道不明”到王阳明“伯者的学问”再到牟宗三的“别子为宗”、“只存有不活动”等等,清晰地表现了一条从批评、纠偏到抗衡的轨迹。正是这些批评,昭示了理学的另一进路。朱子由于始终坚持以普遍诠释超越、落实超越的进路,因而不仅将道德理性存在化,而且也将人性“生理”化了,这既决定了他对佛禅的忌讳,对理学“向上一路”的回避,同时也制约着他的宇宙论体系及其走向。所以,以普遍意识置换超越精神,既是朱子哲学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其以后屡屡遭到批评与纠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周秉高 《职大学报》2012,(2):11-13,30
《临江仙》的主题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历史上没有是非成败。这样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不会有积极意义和正面效果。杨慎的《临江仙》只是对自己过去坚持原则坚持正义行为的一种忏悔乃至背叛,绝对不是什么"天下第一词"!更不要说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对它进行评论了!因此,请不要再对《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词大唱赞歌。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道两系均以《周易》为经典。《周易》以自身的特质和内蕴包含儒道发展的种子,含有容纳儒道的基因。《周易》古经是儒道同源的思想文本,《周易》传文使儒道会通真正实现,《周易》成为儒道共同的言说框架和思想场域,《周易》中奇偶符号、阴阳之道、天人合一等都为儒道会通提供了方法、载体、根据和视域,实现了儒道的兼收并蓄和圆融会通。  相似文献   
9.
日本德川幕府虽然将中国的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儒学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大力宣扬文教,鼓励学问。但是,不论德川幕府的统治者如何信赖朱子学说,武士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其所实行的文治是以武力为重心的文治。山鹿素行等儒学家们基于这种以武治国的本质和日本的独特意识,认为只要统治阶级坚持以武治国,保持尚武精神,就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Until a century ago, Korean medicine was based mainly on Oriental philosophies and ideas. From a religious perspective, Chinese Confucianism was prevalent in Korea at that time. Since Confucianists believe that it is against one's filial duty to harm his or her body, given to them by their parents, most Koreans did not donate their bodies or organs for education in the past. However, by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a unique fusion of Western and Oriental medicines were produced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revolutionizing tradi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human body, morta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medical science to society. Koreans began to think about others' lives as well as their own by realizing the importance of donating one's organs and bodies for scientific purposes. Since then, the number of people donating their bodies to Korean medical and dental schools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academic learning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response, Korean medical schools have begun to hold various types of funeral ceremonies to honor body donors. We have compared such ceremonies performed in Korea with those perform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aiwan. These ceremonies are viewed as a suitable way to pay proper respect to the dead and to promote knowledge about body donation programs in Korea. Overall, the transition of religions and social ethics in Korea has greatly facilitated body bequeathal programs, benefiting both medical education and the Korean public health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