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教育   543篇
科学研究   254篇
体育   85篇
综合类   7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0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NS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 lives and the number of their users increases regularly. To understand how users can be satisfied in the complex digital environment of SNSs,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motivations and emotions combine with each other to explain high satisfaction. Users’ motivations comprise four attributes, entertainment, information, social-psychological, and convenience. Emotions are divided into their two main categories, that i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We draw on complexity and configuration theories, present a conceptual model along with propositions and perform a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 Through an empirically study with 582 SNSs users, we present eight combinations (configurations) of motivations and emotions that lead to high satisfaction, which highlight the role of high convenience, followed by entertainment and information motivations in being satisfied with SNSs. High satisfaction can be achieved both wh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are high and low, depending on how they combine users’ motivations. None of the factors are indispensable to explain high satisfaction on their own, instead they are insufficient but necessary parts of the causal combinations that explain high satisfaction. This study contributes in SNSs literature by extending current knowledge on how motivations and emotions combine to increase satisfaction, and by identifying specific patterns of users for whom these factors are important and influence greatly their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旨在分析协同搜索用户在信息搜索任务过程中的交流内容与模式,从而理解协同搜索用户的关注重点与搜索过程。[研究设计/方法]基于书籍交互检索平台(CLEF-Social Book Search)设计实验,共招募18名被试完成两种搜索任务,通过录音记录对话并对其进行编码和分析,总结交流内容特征和模式。结合任务类型、认知类型组合、服务器记录的搜索交互行为日志以及问卷收集的搜索体验进行了探索分析。[结论/发现]从交流内容上看,协同搜索用户主要理解与评判书目信息、商讨搜索任务计划;比起认知类型不同的用户,相同认知类型的用户在操作交互方面交流更多,在评判决策方面交流较少。交流模式依据讨论内容比重可分为理解评判型、评判主导型、均衡交流型三种,评判主导型用户的任务完成满意度最高。[创新/价值]协同搜索用户的交流反映出搜索过程中需要与同伴商讨协同的焦点,也是需要系统提供协助的重点,给协同搜索系统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针对协同搜索的交流内容设计的编码系统对相关的协同交流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化分类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数字化分类法不仅要能够适合传统文献的分类检索 ,也应能适应各种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的分类和检索。它应借鉴搜索引擎构建多维的分类体系和多途径检索 ,吸收我国已有的信息分类编码成果 ,具有自动搜索、分析、标引和著录的智能性。参考文献 6。  相似文献   
4.
根据服装图片的管理特点,对TRS公司的图片管理系统进行了二次开发,建立了基于Web的服装图片采集发布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5.
西藏民族学院大学生体质的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西藏民族学院实施《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后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该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健康水平,以及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西藏民院实施《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后,体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明显提高,学生体质水平逐年提高.但学生体质总体水平偏低,男、女生之间,藏、汉族之间,不同年级之间体质水平发展不均衡,今后在体育工作中应注意采取措施,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成绩与大学生身体素质变化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各阶段身体素质变化的相互关系,以及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教学、专项技术教学和体育理论教学与各阶段身体素质变化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教育学、学校体育等理论,并结合体育课教学实践,比较分析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异同点,以及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实施构想。  相似文献   
8.
深入开展用户研究,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指出掌握充分和完整的用户信息是图书馆效能得以提升的关键因素,提出实证研究是获取用户真实信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介绍了实证研究的概念、特征及其方法的运用,论述了开展图书馆用户实证研究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选测项目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同组选测项目的选测项之间存在着测试目的不完全一致、评分标准不统一等不合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了解决办法 ,为以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依据 ,以使测试更加标准化、合理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论对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学生部分体能素质这几年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实施 ,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教育观 ,有利于“教测分离” ,促进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 ,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为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学校体育的全面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