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1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Hegel’s theories of language on second language (L2) teaching. Three among the various concepts in Hegel’s theories of language are selected. They are the crucial role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 primacy of the spoken over the written form;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ining of form or grammar. Applying these three concepts to L2 teaching results in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Firstly, there should be more emphases of the goal of L2 learning as achieving intersubjectivity. Secondly, the teaching of spoken language should precede the written form. Thirdly, in L2 instruction, the teaching of forms, or rules of grammar or mechanical practices, should be treated as another major goal. The final recommendation is that culture learning is essential.  相似文献   
2.
消解主体间性教育的内在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内在的困境,体现出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关系,为了消解主体闻性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内在困境,我们应从尊重并提升学生的前理解、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和实践性关往、保留学生的差异性等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3.
刘再复将人物命名为“对象主体” ,但他们仍然是作家的对立面 ,原因在于刘再复将主体性框架作为其理论基础。如今人物被视为与作者、读者共存的相对独立的主体 ,他们彼此进行平等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从主体间性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主体,彼此结成主体际关系,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从当下国内外理想信念的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出发,针对一些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分离,个人理想中的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分离,树立信念过程中知、情、意的分离这一倾向性问题,以主体间性的视角,采用认知模式和体谅模式,以2种模式下的6类教育方式分别作用于知性和体悟,使他们由分离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5.
武光路 《科教文汇》2020,(13):31-33
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辅导员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效性的增强,也有益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成长成才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辅导员应该立足于主体间性,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充分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积极建立与大学生之间的良好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有实效性、有实际意义的双向性情感、精神和人格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从译者的主体间性看,庞德将译者主体与原作客体的交往,转换为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赞助人、译者与其他译者的主体间性交往;从译作的文本间性看,庞德的翻译并不拘泥于原文,而是文本的重构,他所完成的是译文与原文、译文与译文、译文与引文的文本间性对话.庞德的汉诗英译,无论是在翻译史上,还是在文化交流史上,都堪称同性互动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康伟 《教育科学》2006,22(6):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研究的重视,既是教育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背后的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使主体性教育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即用“学生是主体”的理论指导“学生是客体”的实践。笔者明确提出对象的二分法(对象包括主体与客体两部分)、主体性二分法(主体性包括客-主体性与主-主体性两部分),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进行分析扬弃,确立主体间性教育在主体教育研究中的本体地位,认为主体间性教育就是主体间主体性和理解性平等共在的指导性学习。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借鉴SSK及SST理论的强纲领和核心概念,提出了对技术创新的一种新的社会学分析的理论构架——SSTI(技术创新的社会形成)。由于SSTI的基本出发点是建立在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上,从认识论着手开始对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研究方法提出质疑,因而SSTI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哲学意味,应当对SDTI中存在的哲学问题加以探讨。这些哲学问题的解决与否以及解决的好坏,势必将影响到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的进展。尝试对SSTI中的相对主义、复杂性和主体问性等哲学问题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表征主义还是主体间性层面上的客观性都脱离了科学实践。论文由科学仪器为着眼点,分析了科学仪器有助于达成主体间性与科学仪器保证客观性并不矛盾。一方面,科学仪器具有的物质性和透明性以及其黑箱化和标准化趋势有助于科学共同体达成主体间性意义上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客观性是一种实践成就。在科学实践中,通过科学仪器取得客观性需要不断适应自然和研究对象的阻抗和限制,客观性的生成是不断去情景化的过程。科学仪器是取得客观性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武光路 《科教文汇》2021,(13):34-36
辅导员话语体系是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施途径与交流工具,具有独特性、时代性、时效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将主体间性这一哲学范式引入辅导员话语体系建设之中,突破了传统主体哲学将"他人"排斥在"我"之外的局限性,能够帮助高校辅导员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化解工作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产生的矛盾冲突并建立信任关系,提高大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管理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增强高校各项学生工作的实效,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养、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