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10篇
科学研究   5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类型问题是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和比较,阐明各种诉讼模式的特点和区别,分析不同诉讼模式的优劣,确定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类别,借鉴优秀的诉讼模式的先进之处,构建和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以指导和推进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诉讼中的会计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迫切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多途径去思考与探索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诉讼。本就反倾销诉讼中的会计举证、反倾销诉讼中的成本确认、反倾销诉讼中其他方面的会计问题等反倾销会计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群体性纠纷解决过程中, 群意表达易被集体意旨所表征而成为公开文本, 但群体成员个体表意的隐藏文本并不能有效转化为合意而被吸纳其中、 并在最终影响群体司法正义的实现. 既有群体司法虽通过直觉法中的情理因素涵摄以及法庭的非社会化给予响应, 但也由此造成了群体性司法诉讼效率与共识达成的现代化之殇. 德国针对私人投资者建立的首个示范性诉讼立法实践表明: 通过示范诉讼契约吸纳当事人诉讼处分合意,可改善群体司法对每一个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程度; 通过诉讼退出制, 可协调无法达成 "集体意旨" 的少数当事人另行起诉; 灵活运用包括胜诉酬金制在内的起诉激励, 也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群体性诉讼巨型化的困局.  相似文献   
4.
建筑物因为具有价值大、不易移动、隐匿、毁损等优点,时常成为律师代理财产保全案件的首选对象.但建筑物在现实中有各种纷繁复杂的表现,有的未取得权利证书,有的属于违章建筑物,等等.律师在代理当事人对建筑物申请诉讼保全时,要研究对什么样的建筑物能够申请保全,以确保申请被法院采纳,并避免申请错误给当事人带来损失;同时,又要认真研讨财产保全担保制度的立法缺陷,当遇到当事人无力提供担保或不能提供足额担保时,向法院阐明充足的理由,使当事人得到司法救济,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孔子崇"礼",面对"礼崩乐坏",希望重振西周那种等级有序,人们各安其位的局面,但春秋时,权力下移,"上位"思想兴起,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局面。所以孔子"不能用"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6.
规范诉权与审判权行使的方式离不开内含特定时空条件的明确的具体规则,然而如何确保两者之间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正,仅靠具体的规则还不够,还需要完善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体系。诚实信用原则应当成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格列佛游记》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个18世纪的航海家,留恋出海,饱经历险;一个真理的求索者,舍生忘死,追求极至;一个人性方舟的守望者。通过潜文本研究,以反传统的批评手法再现格列佛的世界观嬗变过程,对于重新解读《格列佛游记》的主题意义和文学形象,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功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福建泉州中院邀请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的司法实践,在福建乃至全国都产生较大影响。针对这一颇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阐述了若干看法:着重从宪政角度分析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力图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剖析这一制度所蕴含的宪政价值,回应了部分学者对这一制度提出的一些质疑。充分肯定了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的创新性、可行性。但在推广这一制度的同时,必须谨防它的副作用。在司法理念上,仍应坚持程序正义的大方向,必须给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制度一个正确、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越来越多。环境污染诉讼是实现环境正义、维护公民环境权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目前的立法和理论尚有不少瓶颈,严重制约了环境正义的最终实现。这主要体现在原告资格过窄、证明责任分配不合理、证明标准过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市场行为、行政行为对中国农村的日渐渗透以及农村各类土地纠纷的日益增多与频发。案例分析表明,农村土地纠纷的处置更多受到乡村既有社会秩序的制约,农民个体的行为选择也更多取决于其所最为认同的秩序基础及其所处的社会关联。“赢官司不打”,一方面反映出行政逻辑对法治逻辑的侵蚀破坏了法治在农民眼中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目前正式法律途径对土地财产权的保护不完全也限制了农民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治理不能完全寄托于法治化建设。应培育一种基于法治逻辑的新秩序,并与基于社会关联的既有乡村秩序相匹配、相融合,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多元协同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