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惠特曼与郭沫若诗歌公共性比较
引用本文:赵明.惠特曼与郭沫若诗歌公共性比较[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13(5):92-95.
作者姓名:赵明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中国新诗的公共性研究”
摘    要:惠特曼和郭沫若在对民族题材的运用和诗歌形式创新中完成诗歌“个体自我”向“民族自我”(“国家自我”)的转化,升华为一种“普遍自我”。惠特曼以美国作为投射对象,以第一人称“我”热情讴歌美国精神,在诗歌中完成自我身份构建。郭沫若诗歌应和“五四”的时代精神,高扬人的个体性,坚持对现实压迫的反抗,对祖国的热爱,把“五四”个性主义的时代精神在作品里成功地反映出来,由此给郭沫若的新诗带来了奔腾豪纵的情趣美。

关 键 词:惠特曼  郭沫若  个人性  个人自我  公共性  普遍自我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