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古籍图书中的避讳
引用本文:朱积孝.古籍图书中的避讳[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1(1).
作者姓名:朱积孝
作者单位:辽宁省图书馆
摘    要:<正> 在我们整理和阅读古籍图书时,往往会发现有一些残字,有的行里空白,有的词句明显不通,使人难以理解,这些情况,除版刻方面的讹错外,一般都是由于避讳造成的。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尊敬君主、君主的亲属、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讲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起源较早,至少在周朝就有了。据《公羊传》记载,孙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君者讳”。后来,这种习俗经过封建朝代长时期的应用,花样不断翻新,需要避讳的地方越来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自己都还规定了一些避讳的范围和方法,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