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教育:物化与人化 |
| |
作者姓名: | 孙迎光 孙爱珍 |
| |
作者单位: | 1. 南京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 2. 东南大学 |
| |
摘 要: | 主体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代名,主体性成了一个正向的价值判断。问题是,主体仅仅是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人,客体是被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认识和实践(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是中性的,怎么能从这中性的东西中推出个“好”来呢?主体性仅仅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相对于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的功能特性,主体性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从“相互作用”中能一定推出“好”来吗?“主体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是一句模糊话语,它形成一种遮蔽:凡主体教育都是好的。这话在教育中被重复地说来说去,并不能保证人…
|
关 键 词: | 物化教育 人化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 主体教育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