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关于雄性不育的遗传、转育和人工合成的原理
引用本文:周殿鳌.关于雄性不育的遗传、转育和人工合成的原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1).
作者姓名:周殿鳌
作者单位:东莞县石龙中学
摘    要:农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是近代农业科学的新成就.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贫下中农和科技人员开展了群众性的对农作物雄性不育的研究,为农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不仅选育了一批高产、稳产的高粱和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增产作用,而且对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的雄性不育的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为了对杂种优势的利用在理论上有所认识,弄清雄性不育的遗传原理以及如何选育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问题,在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与同志们商讨:高粱、玉米、甜菜、洋葱等作物,其花粉育性是受两对遗传因子控制的:一对是细胞核基因——显性的可育基因(以F表示)和隐性的不育基因(以f表示);另一对是细胞质基因——显性的可育基因(以N表示)和隐性的不育基因(以S表示).大家知道,每一植株控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