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化变迁中新创文字的不可替换性意义分析——以哈尼、傈僳和纳西族为例
作者姓名:马效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金 ,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重点项目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是在20世纪5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制定并实施的,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和作用,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有些功能逐渐被其他文字符号或其他文化形式所替换,但有些功能仍具有不可替换性的意义。

关 键 词:新创文字  文化变迁  文字符号  替换意义
文章编号:1671-6124(2008)03-0019-04
修稿时间:2008-01-25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