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心之与声,明为二物——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思想意蕴
引用本文:彭勇军.心之与声,明为二物——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思想意蕴[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6):74-76.
作者姓名:彭勇军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部,湖南长沙,410205
摘    要:《声无哀乐论》通过借用“秦客”和“东野主人”之间的八次辨难,彻底批判了儒家将音乐社会功能政治化、功能化的倾向,从而提出了“心之与声,明为二物”的著名论断,即音乐的本体是来自外在的自然,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而不包含哀乐之情;而哀乐则是欣赏者倾听音乐时的主观感受,并非声音本身使然。嵇康虽然否定了音乐与情感的联系,但就审美欣赏而言,强调审美主体在欣赏之前必先有情感体验的重要性,阐明了审美共鸣的前提与基础。

关 键 词:嵇康  声无哀乐  音乐  情感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