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当代保护历程
引用本文:杨环,杨嘉铭.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当代保护历程[J].中华文化论坛,2009(3).
作者姓名:杨环  杨嘉铭
作者单位:1.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1
2. 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四川,成都,61004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与保护利用研究" 
摘    要: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傩文化的的历史命运就是面具文化的历史命运.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经历了从早期的历史宠儿、中期的"弄潮儿",再到近现代的"弃儿".改革开放以来,面具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照,又成为当代的"幸运儿".30多年来,这个"幸运儿",得到了多方面的保护,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两套集成的编写工作;加快了傩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的步伐;与傩文化相关的民俗活动、演出活动得到恢复,业余表演团体逐步建立,面具制作工艺的传承得到延续;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功能,采集和收藏各地遗存的面具,并向广大观众展示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的风采;通过"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一批与面具文化相关的傩戏、傩舞、傩祭等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地区(市)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等方面.

关 键 词:西南民族地区  面具文化  历史命运  保护历程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