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从流行歌词的“演绎”看诗歌语言的三维性
引用本文:李咏梅.从流行歌词的“演绎”看诗歌语言的三维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1).
作者姓名:李咏梅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教育学院
摘    要:<正> 流行歌曲的歌词走过一段“大白话”的弯路,绕过一个“文理不通”的圈子,终于又向诗意化回归了。我们不但可以听到像“少年不识愁滋味”,“山外青山楼外楼”、“春蚕到死丝方尽”、“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的古诗词佳句,而且常常可以领略现代歌词对精典诗文意境的演绎。有的是对现代诗歌的演绎,如“一个丁香样的姑娘”对《雨巷》的演绎;更多的是对古典诗词的化用。值得称道的是“千年风霜”对《枫桥夜泊》的演绎,“可以说一扫流行歌词庸俗无聊的颓风,形成了诗意化的倾向。”(见《“翻用”与“超越”-——谈流行歌词的诗意化》,载1995.3.29《黑龙江日报》副刊)这绝非偶然现象。诗歌,歌诗,诗即歌,歌即诗,只不过古人也唱但多以朗诵表达,今人也诵但多以歌唱表达。前人从作者角度说“诗言志”,今人多是听者较实际地说“听歌消愁解闷”。这并无本质差别:诗也好、歌也好都要拨动人的心弦。当然“心弦”有别产生的旋律也就不同。诗歌动人心弦发人心声的共同之处都在于诗歌语言具有三维性。我们看看三维画,会有什么感受?通过一幅平面画一也许平淡无奇—可以透视到一个深邃的立体空间,那是个令人豁然开朗的美丽境界。诗歌的表现与此类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