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珠江三角洲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模式的研究
引用本文:董标,杨海志.珠江三角洲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模式的研究[J].教育导刊,1995(7).
作者姓名:董标  杨海志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
摘    要:中共广东省委正式提出的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战略要求,是一项有关广东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它确证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广东的特殊作用.本文想通过剖析珠江三角洲的区域文化特征,来探讨构建有岭南开放地区特色的现代化的教育与精神文明模式.一、区域特征(一)自然地理珠江三角洲是珠江的西江、北江、东江三条支流在入海口附近形成的三角洲及其邻近岛屿的总称.它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等大、中城市及广大农村,珠江口外东西两侧分别毗邻香港、澳门.珠江三角洲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人口为2053.5万(1993年末统计),约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省的70.2%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017元(1993年统计).珠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南缘,“三冬无雪,四季常花”是它的气候特点.但台风、暴雨、洪涝、寒露风及早春低温、阴雨等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威胁,甚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岸线长达1059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港湾资源,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淡水养殖业发达,且是全国最重要的稻米产区、蚕丝产地和水果生产基地之一;沿海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此外,该地区还拥有丰富而富于南粤特色的旅游资源.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