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浅析发展教育产业的理论依据
引用本文:瞿华.浅析发展教育产业的理论依据[J].教书育人,2003(7).
作者姓名:瞿华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一、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是发展教育产业的理论源泉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这里的"总体工人"大大拓展了生产劳动概念,不仅包含企业里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而且包括整个社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信息咨询、文化教育的人员.马克思认为:"这些人的一些服务是训练、保持劳动能力,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等等,总之,是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例如,学校教师的服务(只要他是产业上必要的或有用的)".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中还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有力的杠杆就是教育".教育是否具有生产性因素,教育投资是否是生产性投资,这是教育经济学研究遇到的首要问题.因此,从教育具有劳务性或服务性这一特殊使用价值角度讲,教师的劳动是服务于劳动力的再生产的,因而具有生产性.它主要反映在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直接生产科学技术上的社会生产力.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教育投资的消费性的一面,更要看到它生产性的一面.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