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人性的结构与目的论善性——荀子人性论再论
引用本文:李景林. 人性的结构与目的论善性——荀子人性论再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0(5): 118-127
作者姓名:李景林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后儒对荀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性恶论"。荀子论人性的结构,强调人的实存活动及其情欲要求必受制于心知及其抉择之支配,据"心之所可"以规定其实现的途径与行为的原则,由之而获得其正面(善)或负面(非善或恶)的道德价值和意义,而非直接现成地顺自然而行。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而言"性恶",其实质是强调人性中本无"现成的善",而非言人性中具有"实质的恶"。荀子善言"类",以为人之类性及理或道规定了其存在之终极目的,故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本内在地具有一种自身趋赴于善的逻辑必然性或目的论意义之善性。是以其在政治上并未导致外在强制之说,在道德上亦主张自力成德,而未导致他力的救赎说。其政治伦理哲学的体系,亦由此而获得了一种终始相扣的理论自洽性。人的实存"从心之所可"的人性结构论与目的论的善性说,共同构成了荀子人性论学说的整体内涵。

关 键 词:性恶  实质之恶  人性内容  人性结构  目的论善性  理论自洽

The Structure of Human Nature and Teleological Goodness: The re-discussion of Xunzi'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