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2003年诺贝尔科学奖解析 物理篇
引用本文:陈颖健,杨雪岐.2003年诺贝尔科学奖解析 物理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3(11).
作者姓名:陈颖健  杨雪岐
作者单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陈颖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杨雪岐)
摘    要:1911年荷兰科学家卡麦林·昂内斯发现,汞在4.2K(-273.15℃为0K,即绝对零度)时,其电阻会突然消失,并称之为“超导电性”。因此获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库伯和施里弗提出正确理解超导电性的微观机理的概念和理论方法———BCS理论。1930年代末前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卡皮查首先在实验中发现液4He在2.176K(-270.974℃)时具有超流性。1940年代前苏联理论物理学家列夫·朗道根据氦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解释了液4He的超流性。卡皮查和朗道因发现液4He的超流性及其理论解释分别荣获1978年和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3名美国物理学家戴维·李、奥谢罗夫和里查森首先观测到液3He在2mK时具有超流性,并指出液3He中存在着两种相变,并因此发现获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03年为表彰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维塔利·金兹堡以及安东尼·莱格特等三位科学家“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特授予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