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沧浪之水”与中国文人的隐逸意识
引用本文:杜高琴.“沧浪之水”与中国文人的隐逸意识[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32(4):59-61.
作者姓名:杜高琴
作者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十堰,442002
摘    要:沧浪之水因孔子听到"孺子歌"而留名,因屈原流放的事迹和他的《渔父》而获得象征意义,"沧浪·渔父"的组合成为后世文人隐逸意识的文化符号,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它要素,在元代完成了从楚辞中的客体形象,向代表中国文人主体人格精神的象征性艺术形象的转变。汉水流域是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之一。

关 键 词:沧浪之水  渔父  隐士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