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永不褪色的春天——析韩愈《晚春》
引用本文:赖汉屏.永不褪色的春天——析韩愈《晚春》[J].湖南教育,1984(5).
作者姓名:赖汉屏
摘    要:万紫千红的花,碧绿如茵的草,白蒙蒙漫天飞舞的杨花榆荚,构成了一幅多彩多姿的暮春图画。春天已经走到尽头,就要归去了。诗题是《晚春》,诗情是送春。诗的前两句是一层,写草树送春,各呈异彩。首句“草树知春不久归”,“草树”是“花草树木”的压缩,观后“百般红紫”自明。“不久归”即“不久就将归去”。这句诗用了一个“知”字,一个“归”字,使花木、节序都变成了有知觉、能行动的人,而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万紫千红的花,碧绿如茵的草,白蒙蒙漫天飞舞的杨花榆荚,构成了一幅多彩多姿的暮春图画。春天已经走到尽头,就要归去了。诗题是《晚春》,诗情是送春。诗的前两句是一层,写草树送春,各呈异彩。首句“草树知春不久归”,“草树”是“花草树木”的压缩,观后“百般红紫”自明。“不久归”即“不久就将归去”。这句诗用了一个“知”字,一个“归”字,使花木、节序都变成了有知觉、能行动的人,而且是感情丰富的人。诗人用拟人手法开篇,开拓了诗境。次句“百般红紫斗芳菲”,“红紫”二字染色,“芳菲”是花草芬芳繁茂的意思。“红紫芳菲”四字,写出了花草树木的颜色、气息和丰姿,展示无边春色。“斗”字在这儿是互相竞争、互相比较之意。由于用了这个精警的“斗”字,顿使花草树木有了动态感,呈现出无限生机,加强了拟人的效果。我们读着,防佛看见花草树木穿上了色彩绚丽的衣裳,带着馥郁芳香,嬉笑在绿茵之上。这句与上句的“知”“归”二字呼应,显示出这似乎是一个送春的盛会,饱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三、四句是第二层,诗境一转,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只会作漫天雪飞,进一步渲染万物的送春之情。杨花是白色的,随风飞舞,象棉花一样,因此又叫“柳絮”,古人把它比之为飞雪。晋代女诗人谢道韫咏雪,曾有“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榆荚”是榆树的果实,其小如钱,连成一串,又叫“榆钱”,颜色也是白的,因风飘转,同样给人以雪花飞舞的印象。暮春三月,微风乍起,杨花、榆荚飘飘扬扬,这本是春天将尽时的自然景色。但诗人把它们捕捉入诗,比之为“无才思”的人,只知道(惟解)扬起漫天飞雪,来参加这个送春的盛会。这两句转得极好。从有才思的“草树”用“红紫”“芳菲”来送春转到“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只会作白雪飘舞,表面上象是退了一步,实际上却进了一层。为什么说“杨花榆荚”“无才思”呢?因为它们既无“红紫”,又缺“芳菲”,无法显示送春的感情。但是,他们究竟知道化作漫天飞雪,以朴素的色彩、简单的动作来表达其依依惜别的情意,这份感情岂不是更深沉、更动人吗?人人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有时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迟钝的眼神,其表达的情意往往胜似千言万语。在诗人看来,人固如此,草木亦然。这样比拟,实得神似。本是一片春色,凭空分作两群;前扬后抑,以抑作扬,以退为进,翻出了新的境界。再说,分明是诗人自己无限惜春,深情地送春,却不正面表达这层心意,始终只作一个旁观者,在观赏、评价万物送春的姿态,借以表达自己的无限深情:这种新奇的艺术构思,真可谓出人意料。韩愈是中唐时代的大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以散文著名于世;他的诗以奇险著称,从这首小诗可见一斑。古代诗人惜春、送春的诗十分多,大都用色彩暗淡的诗句,表现无限感伤的心情。韩愈这首诗完全不同。他尽力渲染红紫芳菲、柳絮飘舞的自然景象,色彩鲜明,感情开朗,读后使人心情格外愉快,格外热乎。显然,诗人自有广阔的胸怀,他不是流着眼泪而是拍着巴掌来送春的。春天将去,诗人心中春意常存,永不褪色,永远芳香。这更是此诗境界高人一等的地方。注:①“无才思”的“思”,读sì,是名词不是动词。②诗的后两句向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反衬,也有人说韩愈是在指斥某些人。均可各一说。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