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关于有机化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引用本文:刘永元.关于有机化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1994(2).
作者姓名:刘永元
作者单位:南通职大学生工作处
摘    要:本文介绍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为了对学生释疑解惑而作的一些分析思考.一、关于诱导效应在分子中引进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后,可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直接相连部分,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而引起电子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亦即σ键的电子移动,称为诱导效应.例如,氯原子取代碳上的氢后:Cl←C←C←C因为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强,因此C—Cl键的电子不能均匀分布,电子向氯原子偏移,产生偶极,直箭头所指的方向是电子偏移的方向.在C—Cl键中,偶极带正电的一端碳又吸引邻近碳上的电荷,因此使氯原子邻近的C—C键的电子也产生偏移,但这种偏移程度要小些,产生小的偶极,这样依次影响下去,可以到达不直接相连的部分.氯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大些,即带部分负电荷,用δ~-表示,碳原子上失去的电荷比获得的电荷多,因此带部分正电荷,用δ~+表示,当然距离愈远,影响愈小,失去的电荷也少,如下式所示,C_1上失去电荷较多,C_3上失去电荷较少: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