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网络恶意传播的个体心理探究
引用本文:黄忆春.网络恶意传播的个体心理探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4).
作者姓名:黄忆春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上海,200234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摘    要:恶意传播是近年来在网络传播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并泛滥成为一种网络诋毁文化,甚至形成具有杀伤性目的的网络战略.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编辑的刻意为之的作用是显见的.网络与现实环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行为主体的匿名性,在一个具有道德与伦理共同约定的接受氛围中,适当的或者与受众接受情感方向一致的恶意传播就易于被放大、再传播和完全接受.网络恶意传播一般刻意为之,以追求"尖叫效应".这类恶意传播,有时不尽是个体私媒体的传播,除了个人外,许多媒体(包括主流网站)也会根据自己的政治或商业目的,通过制造新闻热点议题,操纵公众眼球,达到恶意传播的目的.由此可见,网络的社交匿名性给网络使用者提供了不用顾忌后果而任意宣泄的途径,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的心理呈现出明显的去个性化和去抑制性特点,这是网络恶意传播的重要原因.网络编辑应该注重对于恶意传播的管理,而不是参与再传播;网络编辑可以通过加强对网络传播者的道德教育、培养健康人格,规范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实行分众传播等办法来实施.

关 键 词:网络恶意传播  网络编辑  个体心理  去个性化  去抑制性  分众传播  小众传播  网络恶意传播  个体心理  Communication  Online  Traits  实施  分众传播  水平  网络管理  法律法规建设  规范  健康人格  培养  道德教育  传播者  加强  的管理  去抑制性  去个性化  环境

On the Psychological Traits of Individuals Engaging in Online Malicious Communication
HUANG Yi-chun.On the Psychological Traits of Individuals Engaging in Online Malicious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34(4).
Authors:HUANG Yi-chun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