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代中国大学的真实水平和国际表现究竟如何,目前仍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谜题。严格说来,中国大学早期的水准较低,经过持续发展则有了长足进步,部分名校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成为非西方世界的头部名校,并逐步向公认的世界一流名校趋近,然最终,仍止步于区域性名校。近代中国大学呈现出奇异而脆弱的“国际水平”,个别学科领域及名校已逼近“世界一流”,但总体上仍呈现不充分、不平衡、不稳定、不够独立等特点。其发展历程和成效之所以如此,实乃时势使然。后人长期以来的“一流大学”言说,更多的是历史叙事而非历史事实。目前,仍有诸多深层次因素制约着深度研究,如学科视域的局限、基础信息储备的欠缺、研究心态及思维方式的制约等。为实质性地持续推进对中国教育的深度研究,我们仍须进一步拓宽视野,优化知识结构,运用科学方法,使我们的认知植根于历史并最大限度地贴近事实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