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如何看待“群童抱茅”
引用本文:周先谋.如何看待“群童抱茅”[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32).
作者姓名:周先谋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师院附中 464000
摘    要: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群童抱茅一事,《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是群童“暴寡凌弱”、“杜甫运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这个成语,组成一句,慨叹世风之薄”、“是当时成都社会风俗衰薄的写照”。即把它定为偷盗行为,群童也就是盗贼了。笔者认为这种定性是错误的。那么群童为什么要抱茅呢?不抱回家而“入竹去”,为我们找到了答案。竹林里,上有繁枝密叶蔽阴,下有枯叶铺地,或坐或卧,柔软舒适,确是玩耍的好地方。狂风刮起,提醒孩子大雨将至,需要有个小“屋”。此时凑巧,诗人的茅屋被吹,茅草落地,这对孩子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于是,孩子们就一哄而起…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