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思品课“心理换位”教学法
引用本文:陈光全.思品课“心理换位”教学法[J].江西教育,1991(9).
作者姓名:陈光全
摘    要: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换位”教学法,有利于“明理”、“激情”、“导行”,把课堂搞得活一些,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换位”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基于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需要,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状态,与他人、他物进行角色置换,由此时此地此情境,换位到彼时彼地彼情境,并按照置换后的角色,感同身受去考虑问题、体验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思想品德课实施“心理换位”,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责任感、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评价能力。按照学生主体充当角色的不同,思想品德课实施“心理换位”,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人与物换位。通过提供童话式的情境,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