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为何不言“通感”?——“通感”溯源兼谈曲喻
引用本文:王崇明.为何不言“通感”?——“通感”溯源兼谈曲喻[J].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6(23).
作者姓名:王崇明
作者单位:西藏林芝地区一中
摘    要: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精美散文,其文词之典雅、用语之丰采、造句之奇特,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文章中两处运用通感手法写出的美妙句子造成的奇妙感受,更让人回味无穷。对这种手法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我们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惜的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人教版必修本却有意淡化“通感”的提法。在课后练习第二题中将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说成是比喻句,又说“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根本未提及通感,不知编者何意。但是,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