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鸦片战争前后银贵钱贱的情况和影响
引用本文:朱新夏.鸦片战争前后银贵钱贱的情况和影响[J].历史教学(高校版),1956(9).
作者姓名:朱新夏
摘    要:清朝币制,银钱并行,并有互换比价的规定。康熙时银一两常不足钱一千之数,证明当时还是钱贵。不久,钱价趋落,雍正七年上谕规定“每银一两只许换大制钱一千”,证明当时已有超过千文的事实,但却不很明显,并在此后数百年内钱价总不过“一千一百文内外易银一两”(吴嘉宾:“求自得之室文钞”卷四钱法议)。嘉庆初(1798年)钱一两合钱1090文,嘉庆七年(1802年)到十二年(1807年),钱价又增高至仅九百余文即兑银一两。十三年银价复贱,1两可合钱1040余文,嘉庆末,钱价益贱,二十二年(1817年),需钱1216.6文兑银一两,道光元年(1821年),需钱1266.5文兑银一两,七年(1827年),银一两合钱1340.8文,十六年(1835年),银一两合钱1487.3文,十九年(1839年),银一两合钱1678.9文。(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由此可见,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问题实始于嘉道之际,至战争发生前夕,其严重情形就已日趋明显了。这种日趋明显的情形在社会上起了一定的影响,并引起了一些人的重视。嘉庆末年包世臣曾这样指出说:今法为币者,惟银与钱,小民计工受值皆以钱,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