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快乐》的人文精神质疑
引用本文:孙宝灵.《论快乐》的人文精神质疑[J].现代语文,2006(3):110-110.
作者姓名:孙宝灵
作者单位:解被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科系人文教研室
摘    要: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是目前最流行的《大学语》教材。此教材以“素质教育课程”定位,把“增强人精神的培育”放在任务的首位。钱钟书的《论快乐》就是作为现代史以来人精神的优秀代表之一,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在课后“提示”部分,编这样说:“作承认快乐是短暂的,‘永远快乐’不能实现。但同时指出,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并且强调:‘发现这个真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而执这一前望,世界上就‘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在‘呐喊和投枪已不允许’的情势下,能似不经意地发出这样的声音,就不仅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微阐发,而且隐蕴有反抗侵略、鼓励抗战的社会现实意义了。”但选《论快乐》表现了怎佯的人精神呢?我的理解与教材中的“提示”有重大分歧。

关 键 词:《论快乐》  人文精神  精神质  《大学语文》  通用教材  社会现实意义  人生哲理  全日制高校  教育课程  抗日战争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