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新课程中教师如何“用”教材?
引用本文:陈淑兰.新课程中教师如何“用”教材?[J].湖南教育,2006(29).
作者姓名:陈淑兰
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
摘    要:相同教材中的一同段话,不同的老师教起来,在课堂上体现的“价值”却迥然不同,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教材特性的思考。在研讨“教材观的反审与新认”这一问题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区培民副教授从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一册《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这篇课文中抽出一段话,请听课的老师(多为有多年教学经历的一线教师)当场登台,展示自己课堂上对此教材的处理,六位老师的即兴“表演”成了教师教材观的活生生的研究案例。“教材”如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老师1和老师4对教材特性的认识有些相似。老师1用“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引发学生思考此处的语言之美,很显然,教材成了语文知识的载体,教教材就是教学生知识。老师4用课堂上老师的“套路”提问“:这段话写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说话者有何感情?你写这段话想表达何种感情?”这四个问题侧重引发学生掌握借景抒情的知识,提问虽有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但提问的方式太老套,答案也是惟一的、预设的。教师俯瞰文本,情感没有沉浸于文本之中,当然也难激发学生产...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