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存在性符号的人性化历程——课程研究问题史的文化哲学考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邮编100875
摘    要:在文化哲学的视角下,以“知识”为讨论平台,个人性课程对存在性课程发起两大冲击:对个人意义的肯定,对知识权威的破除。借助知识的自为价值和功能价值的分析框架,在前课程研究领域,伴随着激烈的文化选择,存在性取向和个人性取向同样朝向了现实的幸福生活,但初步萌发了争论的焦点。现代学校的建制奠定了存在性课程的合法地位。在现代课程研究领域中,围绕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怎样对课程进行逻辑的组织”的问题,个人性课程从课程框架入侵,而后发展到课程结构的渗透;围绕着对“谁的知识”、“怎样的知识组织”、“怎样的知识传递”的问题的回答,存在性取向课程和个人性取向课程的争论又重新融合,再次走向人类的理想未来。

关 键 词:课程研究  知识  经验  价值  文化哲学

The Way for Existential Symbol to Individualization:A Cultural Analysis of Curriculum Research
Authors:ZHAO Ning-ning
Abstract:
Keywords:curriculum research  knowledge  experience  value  cultural analysis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