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2006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专题四 中学外传与西学东渐
引用本文:戴军.2006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专题四 中学外传与西学东渐[J].中学历史教学,2006(1):14-16,66.
作者姓名:戴军
摘    要:专题解读]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与别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从古至今,中外文化交流或快或慢,总是处于一种动态过程之中。秦汉时期,中外交通发展,秦汉文化广泛外传。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尤其是张骞通西域以后,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术先后西传。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后来又传到越南和日本,8世纪时传到中亚,后来经阿拉伯逐步到非洲与欧洲。隋唐时期。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日本派遣唐使来长安留学,大化改新中的制度创新,大都以唐制为蓝本,日本各级学校都教授儒学。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在这时传到天竺,造纸术传到大食。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欧洲。

关 键 词:专题复习  优化设计  高考  历史  2006年  《中学外传与西学东渐》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