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台湾文学批评的后结构转向
引用本文:刘小新,朱立立.台湾文学批评的后结构转向[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4):114-118.
作者姓名:刘小新  朱立立
作者单位:1. 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2.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90年代以来,台湾的学批评可谓众声喧哗。但在多元声音的背后,人们可以发现,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在台湾学批评中产生了深刻而且广泛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说,50年代至今的台湾当代论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范式转向,即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新批评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理论尤其是英美论的主潮,50年代开始在台湾坛登陆,经过颜元叔的推广,新批评在60年代台湾的学院派批评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具》、布鲁克斯的《论诗歌的矛盾语》和韦勒克与华伦的《学理论》等新批评重要献进入台湾学批评场域,结构、肌质、张力、歧义、反讽、矛盾语、细读、本体、本身俱足以及作品内在价值等一系列新批评概念成为学批评的基本工具,也形塑了当代前期台湾的学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学是独立自足的有机体。是一种有机的语言结构。

关 键 词:后结构主义  文学批评  台湾  西方文学理论  20世纪上半叶  90年代以来  当代文论  《文学理论》  50年代  新批评
文章编号:1006-1398(2005)04-0105-10
修稿时间:2005年9月8日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