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是否真的“不明确指示”?
引用本文:韩军.是否真的“不明确指示”?[J].人民教育,2004(2).
作者姓名:韩军
作者单位:北京市特级教师
摘    要:阅读郑老师的这个案例,我们似乎觉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由“肤浅”走向“深入”,一步步由“表层意义”走向文本本然的“深刻意义”。学生也在用最后一次的阅读理解来“反省”自己初读、二读的肤浅。但问题就恰恰出在这里。学生起初的阅读就是肤浅或者错误的吗?学生反复阅读后的见解就是深刻的或者正确的吗?后来的反复阅读后的理解,就是对起初阅读理解的否定吗?我觉得未必!尤其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未必!其一,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阅读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时序上,“感性、感觉、感悟”一般处在“理性、理解、分析”之前,这可能…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