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读雨桐的《致爸爸》,忍不住鼻子发酸,泪花盈眶。这样一篇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表达效果呢? 其根本的原因是一个“真”字。 一是人物之“真”。爸爸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从未念过书,没有文化,也不善言辞,甚至连易拉罐也不会开,但有一双勤劳的手。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农村,他就是靠着这双手养猪、种草药、编草帽来维持父女俩的生活,并供给女儿读书。为了女儿,他节衣缩食。天凉了,单衣已穿不住,夹衣已不能再补,仍不肯做件新的。这种伟大的父爱与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相溶合,便形成了“爸爸”这个“真人”。女儿虽然生长在农村,又失去了母亲,却“从未荷过锄头。”她尽管比不上“小太阳”,但也称得上“小月亮”。她对爸爸有过抱怨,但更多的是感激。她没有忘掉自己的“根”。这种农女本色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