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红楼梦》文本意义之宝钗论
引用本文:李健.《红楼梦》文本意义之宝钗论[J].知识窗,2009(9X):44-45.
作者姓名:李健
作者单位:江西财大外国语学院
摘    要:《红楼梦》作为一部世界名著,至今仍是世界红学会热衷探索研究的引人至胜的谜。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的观点来说,一个字一部作品就是一个符号,它用声音和形象发出指示,指向某个事物,这两者的关系只有放在该种文字或文化的系统中才能解释,他用历时态纵向研究诸语言因素在历史中的演变;同时又在同一时期内横向研究诸语言因素的相互关系又称作同时态研究。在德里达看来,文学就是一符号文本对另一符号文本的模仿。模仿与模仿对象之间既相同又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相互的替补和撒播中不断地延异,文本的终极意义无法恒定,这就是文本或者说是文本意义的"撒播",它带来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文本意义不是以一个静态的实体存在于文本之中,而是通过译者翻译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动态生成于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进程中。一部《红楼梦》,其文本意义鲁迅阐述得非常经典:"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此处,《易》是五经之一,周易之易经;"排满"是指排斥满族人之排满思想。)读者是带着自己的知识、修养、价值观去解构语言文本意义的。

关 键 词:文本意义  宝钗  横向研究  终极意义  模仿对象  同时态  排满  语言因素  历时态  黛玉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