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门内”的儒家伦理——兼与廖名春先生商榷《论语》“父子互隐”章之理解
引用本文:郭齐勇,肖时钧.“门内”的儒家伦理——兼与廖名春先生商榷《论语》“父子互隐”章之理解[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作者姓名:郭齐勇  肖时钧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摘    要:儒家在实践理性上强调门内与门外的区别,门内以恩为重,门外以义为重,私恩与公义有明确界限。"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这两个命题都是孔子及儒家所提倡的,但他们从不盲目地鼓励"大义灭亲",相反把"亲亲相隐"作为法律的根据。具体而言,《论语·子路》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之"隐"不能释为"檃"(矫正),它有两个含义:一是不公开告发、宣扬,"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二是微谏,"几谏谓之隐"。孔子的本意不是"隐匿错误"。事奉亲、君、师的"隐"、"犯"与"无犯无隐"的区分,反映出儒家在伦理角色和伦理情境上的分寸感。对亲人的"寻常之过",应当用"隐","几谏";但如有"大恶",则仍应犯颜,做"争子"。儒家伦理饱含着具体理性。

关 键 词:孔子  论语  父子互隐  大义灭亲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