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問題解答
摘    要:问:印度文字的拼音方法传入我国,對于我国研究反切和四(?)的影响如何? (福建南安二中) 答:印度的古文——梵文是随着佛教佛经而传入中國的,是一种拼音的複音节的屈折语。梵文的拼音法,给中国以影响,搞了反切法。雖然有人以为反切本出于中国,未受梵文拼音学理的影响,以為雙声叠韻就是反切所自出。其實反切虽与雙声叠韻的原理有關係,(如‘东、总翁切’,‘德’与‘东’是双声,即二字声母相同;‘東’与‘翁’是叠韻,即二字韻母相同)但把二字拼合為一音之法,實自梵文中学來。反切这名詞的(?)用,已不知起于何人,但东汉时就開始行用,可以断言。如杜林‘苍颉训诂’、郭顯卿字旨,许慎、高诱‘淮南鴻烈注’、郑立‘翚经音’、嚴虔‘通俗文’诸书。都已经有反切,因此隋唐以來一直多以魏秘书孫炎(叔然)的‘爾雅音义’书为反切之祖,不確。‘反’是反覆,也寫作‘翻’,‘切’是切摩,反切是用二字反覆切摩而成一音(李汝珍‘音鑑’反切总论),这显然是受梵文拼音的影响。但反切又决不是拼音,因为它不用固定的声母韻母的字母,到唐守温三十六字母,(唐末沙門守温的三十六字母等于三十六个声母)郑憔七音略以为就是出于(?)经的四十二字母。刘复在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法之研究一文中也肯定了守温字母是從梵文中增减而來的。三十六字母雖然‘唐以前未有言之者’(钱大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