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1949年以来我国中小学理科课程德育目标的变迁研究
引用本文:严虹,徐彬.1949年以来我国中小学理科课程德育目标的变迁研究[J].中国德育,2022(2).
作者姓名:严虹  徐彬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武昌首义学院基础科学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9年度项目“德育内容视阈下我国中小学理科课程的百年嬗变研究”(19BKS175)研究成果。
摘    要:理科课程是德育内容的重要载体之一,而课程目标又是课程设置的灵魂,可以通过中小学理科课程目标窥见我国中小学理科课程德育要求的变迁历程。1949年以来中小学理科课程德育目标发展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以及全面深化阶段五个时期。德育目标隐性指标相对频数均值在各个阶段均高于显性指标均值。显性指标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当前开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载体进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涵逐步丰富,当前分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要求当前趋于稳定;"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增长态势体现出学科的时代要求;而"劳动教育"要求则自发展阶段以来开始转向与其更为契合的学科当中。隐性指标中,"科学世界观""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自初步发展阶段开始,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关 键 词:中小学  理科课程  德育目标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