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所说的“是”就是西文的Being。亚里士多德称研究Being的学问为“第一哲学”;海德格尔说西方的哲学命运系于对Being这个词的翻译和理解。我国也有学者提出:如果不正确理解这个词,便根本不能理解西方哲学。过去我们一直是用“存在”或“有”来翻译这个词,很少把它作为“是”来理解。汪子嵩先生指出:由于将这个词译为“存在”,并且简单地将它和“思维”对立,让它成为“物质”的同义词,所以对如何正确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怎么会产生“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都应该从这里寻找原因。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萧诗美博士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深深感到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诸多误解也与对这个词的翻译和理解有关,于是他花了三年时间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并于去年五月通过博士论文《“是”的意义问题和是态论导论》。作者在文中采用我国老一辈学者陈康、吴寿彭和王太庆等先生所主张的译法,将Being直译为汉语中的系词“是”,以此重新理解西方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把这个“是”的思路大幅度地推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参加答辩的专家认为:此文在深入辨析西文Being的中文翻译解读的基础上,批判了国内外流行的各种自然主义和实体主义思维方式,依据“是态论”建构了一个立足于人类活动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