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关于“模式与框架”式教学的反思
作者姓名:鲍树柏
摘    要:对语文教师来说,“模式与框架”并不陌生。在训练学生读写能力时,很多教师都会为学生准备一套一套的答题模式,理清一条一条的框架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落实答题思路,快速准确地完成答案。诚然,这种办法对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起到了“临阵磨枪”的作用,比如“诗词鉴赏八种答题模式”、“小说答题的六个角度”、“散文句子分析四法”、“议论文的三种框架”等等。对于它们的功效,我们不多加褒贬。可是,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蔓延,对考试成绩的恶性追逐,很多教师已将“模式与框架”的训练放在了教学的主体位置上。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模式去应对;什么样的作文,去套用什么样的框架。学生的基本任务是熟记这些模式和框架,就像记忆数学公式一样,记得多,用得熟,就能提高成绩——这还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吗?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叶圣陶先生主张:“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这里的“工具”决不能只局限在解答试题上,而是以语文为载体来培养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果有一天,学生们不再解答试题,他们会品读出文章的美与雅,会写出一段文字来反映自己的灵与思吗?

关 键 词: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  反思  读写能力  考试成绩  工具性  答题思路  诗词鉴赏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