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盼『编辑专业』归去来兮!
引用本文:林帆.盼『编辑专业』归去来兮![J].新闻记者,2006(11):71-72.
作者姓名:林帆
摘    要:曾几何时,复旦大学新闻系好不容易增设了一个“编辑(书刊)专业”,但因不足为外人道的隐情,只“昙花”一现便夭折了,不免使人感到痛惜。 上世纪20年代伊始,上海圣约翰大学首创新闻系,在中国创办了第一个新闻学科。嗣后不少知名大学都闻风而动,先后设立新闻系或报学系。奇怪的是,在我的印象里,这些新闻学科从来就是重“采写”而轻“编辑”,这与报社总编辑撑大旗、编辑部掌握版面的实际太不相称,也许编辑是默默无闻“为人作嫁衣”,记者却抛头露面署名见报的世俗原因吧。但是,中央主管这方面的领导却不是这样想的,像胡乔木同志一直主张新闻院系要重视培养编辑人才,因此借1952年院系调整之机,便把燕京大学新闻系易名为“编辑专业”并进北大(后不知何故于若干年后又恢复为“新闻专业”)。只是习惯势力使然.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北大编辑专业课程安排基本上纹丝不动.编辑课仍然是作为仅有的一门业务课(到报社实习还是主要由记者指导),甚至原来的系主任蒋荫恩调去当总务长,由他亲自开设的编辑课就乏人传承.只好到有关单位去求援。记得当时请到中宣部报刊处的一位负责同志来当兼职授课.但毕竟是非专业老师,讲授内容缺乏系统性,而且大多是介绍报业情况。至于复旦新闻系,也是同穿一条连裆裤,从其教学组织可见一斑。我是从燕京新闻系——北大编辑专业毕业分配到复旦新闻系的,感同身受这老一套。当时系里共设三大教研室,一是“新闻理论”;二是“新闻采访与写作”;再有就是“新闻史”。“编辑”势单力薄,只作为“教学小组”挂靠于“采写”教研室。和北大的“编辑”号称专业相比,自是相形见绌。不过后来还成立教研室了.那是与“评论小组”合并成的“拉郎配”,才有了自己的归宿,不再寄人篱下了。接下来是中国知识分子备受煎熬的荒唐岁月,自己的命运还无法掌握,谁顾得上学问学科?以致如今全国设立诸多新闻院系,而“编辑”课依然处于弱势,不成气候!

关 键 词:编辑专业  中国知识分子  新闻学科  院系调整  新闻系  燕京大学  圣约翰大学  “拉郎配”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