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对反映体育课运动量指数的再探讨
引用本文:刘永煊.对反映体育课运动量指数的再探讨[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1995(1).
作者姓名:刘永煊
摘    要: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的情况及学生在课堂练习和活动的效果需要以运动量指数给予客观的评价。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量”是由学生在课堂的密度和运动强度等因素构成,这两者也是为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达到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的两大因素。由于运动量的大小与学生在课堂练习的时间、练习的次数以及学习项目、课的性质(新课或重复课、技术性强或素质性强的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简单地将密度和强度分为弱、小、中、大几个级,两指数均要求达到一定的级段“一刀切”,以此来衡量学生在课中的运动量是不恰当的。如:强度大项目(素质性强的)跑类课其密度则会相对一小些,如果有一个“综合指数”进行评定则较为合理,同时可避免在课堂教学上为追求达到“一刀切”的运动量而破坏课堂教学的结构。为此,对反映体育课运动量指数再探讨。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